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哲学与社会视角下的语言测试再审视介评(5)

来源: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30 14: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A Contrastive Study of Local Grammar of Evaluation in Academic Texts of Law Across Chinese and Western Scholars:Exploration of the Noun Patterns, by ZHNAG Lei WEI Naixing, p.93 Contrastive studies fro

A Contrastive Study of Local Grammar of Evaluation in Academic Texts of Law Across Chinese and Western Scholars:Exploration of the Noun Patterns, by ZHNAG Lei & WEI Naixing, p.93

Contrastive studies from a local grammar perspective have provided a new approach to investigating form-meaning features in various texts. Previous studies have revealed the characteristic functions and meanings in the evaluative language of different genres and language users. However, most studies focus on the adjective patterns. No study has yet accounted for the roles of noun patterns in encoding evaluative meanings from a local grammar perspective.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ub-corpora of Law from the Beijing CARE comparable academic corpus, conducts a contras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hinese and Western scholars' high-frequency local grammar patterns associated with three noun evaluative patterns: there v-link N of, there v-link N in, and n v-link of 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wo groups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ir uses of the evaluative patterns and local grammar patterns: compared with Western scholars, Chinese scholars significantly infrequently use the three evaluative patterns; the two groups both have characteristic local grammar patterns, showing characteristic meanings/functions. This study provides a new exploratory perspective for academic discourse analysis and offers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for academic English writing.

*本文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大学英语口语促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效度研究”(编号15YBA188)、湖南省社科评审委员会课题“商务英语诊断性测试体系构建研究”(编号XSP17YBZC074)和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教育硕士专业能力促学评价体系构建研究”(编号17B115)的阶段性成果。

Fulcher. G. 2015. Re-examining Language Testing: A Philosophical and Social Inquir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ISBN: 978-1-138--4. pp.x+244.

1. 引言Glenn Fulcher是英国莱斯特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国际语言测试研究权威,主要研究方向为口语测试。Fulcher 教授的新书《哲学与社会视角下的语言测试再审视》,独辟蹊径从哲学和社会视角重新审视了语言测试研究的经典问题和新动向。作者结合个人在语言测试研究领域的心路历程,通过反思语言测试的意义融合了启蒙运动与古典实用主义的主要观点,从哲学、社会学角度剖析了语言测试研究中的主要问题,重点探讨了语言测试的效度研究、语言与人性、语言测试价值观、语言测试使用的伦理学等问题。本文将对该书的主要内容和特色进行简要评介。2. 内容简介本书共分九章,包括序言与跋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序言开篇点题,从启蒙运动思想着手强调了语言测试的实用主义观点,这是贯穿全书的核心理念。序言对全书的内容进行了简要概述并特别声明本书的创作是源自作者对困扰自己多年的观点的反思,作者希望本书能激发读者对语言测试的设计与使用以及那些他们曾经想当然接受的观点进行再思考。第一部分(第一至三章)围绕推理、测量与语言三大要素展开讨论。测试是一项经典的推理活动,我们需要通过考试分数来对考生及其语言技能做出推论,这些推论是构建在对语言进行测量的基础之上。作者详细论述了语言测试推理所涉及的多个环节并指出了推论中的一些逻辑谬误,同时以Messick(1989)以及Fulcher和Davidson(2009)等经典研究为例描述了内容分析在论证推论合理性的作用及其不足。此外,第一章详细探讨了推理的三种方法即归纳、演绎以及不明推论,指出了三者的区别,分析了归纳法在测试中的局限。最后重点讨论了论证与备选假设的关系并将其与测试的效度研究关联起来。基于Toulmin提出的论证模型,作者以两个具体的例子探讨了该模型在效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第二章围绕测量的定义、测量与社会科学、正态分布与测试数据以及工具设计与基本概念等环节详细阐述了测量与语言测试的关系。作者认为假设测试对设计和开发考试与评分工具至关重要。当前语言测试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强大的、连贯的理论模型。而且语言测试的研究也离不开测量理论的支持。第三章围绕流利度、流利度标记、流利度与认知、言语产生与处理、认知流利度的证据等系统探讨了语言产生的流程、流利度的界定以及如何来论证语言流利度这一构念。通过比较分析,作者认为语言学手段比认知手段更为有效。其特别强调对语言本身的关注是使得语言测试独具特性的原因,因为语言可以向测试研究提供理论与内容。第二部分(第四至五章)围绕数字与效度两个概念详细阐述了考试数据与语言测试效度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与缺陷,该部分是全书的重点,作者在第五章重点推出了他独具特色的效度研究方法。第四章从量化、样本与评价、数字的可靠性、数字游戏与数字悖论等方面讨论了语言测试有关考试分数评判的意义。作者认为语言测试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确立分数的意义。也就是说只有当一项分数可以与现实生活一个有意义的行为相关联时,我们对于这个分数的推理才是可靠的。第五章在分类讨论了效度研究的四种流派后,针对现有研究方法的瑕疵,作者提出了自己所推崇的全新理念即实用现实主义(pragmatic realism)。第五章对效度研究的四种流派进行了系统回顾并指出了其各自的问题。工具主义在当前仍然比较流行,其主要研究假设是基于使用论证结构对分数的解释和使用进行评价,主要研究方法是使用Toulmin的论证结构来创造一个可解释的论证。工具主义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伦理学问题。建构主义将“结果”置于效度的中心,是个人化倾向严重的哲学。建构主义支持者通常认为考试系统会对社会上的某一类人不公平。他们对构念的态度很极端,拒绝进步的理念,是彻底的悲观主义者。技术主义通过量表来向机构和利益相关者确保考试能达到目的。最常用的是Bachman 和Palmer(1996:155-161)“测试有用性”量表,效度研究的流程就是回答列表中的42个问题。技术主义开展效度研究的主要困难是耗时而且难以实施。现实主义认为我们探讨的构念并非在真实社会中存在。现实主义选择使用“Trait”而不是“construct”一词来代表考试构念。现实主义对效度的定义不涵盖考试使用的结果。最后作者还基于个人的工作经验详细描述了开展标准参照效度研究的方法和流程。第三部分(第六至七章)围绕精英主义(meritocracy)和价值观从社会视角探讨了考试的使用、测试伦理学与公平性等问题。第六章介绍了精英主义一词的由来及其意义的演变。其中最为不同寻常的地方是作者花了相当大的篇幅介绍了中国的科举考试及其防止作弊的具体措施等,并肯定了科举考试对选拔人才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介绍了西方对科举考试的借鉴。第七章探讨了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测试中的体现以及伦理学与公平等问题。作者认为我们无法将对测试使用的观点同价值观区分开来,同时强调语言测试的价值观主要源自我们对人类本质的理解。此外作者也指出语言测试界比教育测试的其他分支部门更关注伦理学与价值观问题。比如Bachman和Palmer(2010:30)提出的测试使用论证在语言测试开发的初期阶段就嵌入了伦理思考来保证测试使用者对测试使用的结果负责。跋文部分作者认为语言测试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对于具体测试任务的哲学、社会学思考将会影响从测试设计到使用的每个环节。作者认为在语言测试研究的道路上,语言测试研究者们通过摸爬滚打已经一步一步接近真理。作者呼吁测试研究应该摒弃悲观的建构主义观点,弘扬乐观的实用现实主义观点。3. 简评综观全书,该书有如下三个特色:3.1 哲学思辨与测试研究实践的有机结合从序言到跋文,作者在每一章节的开篇都以相关的名人名言作为引子,这既体现出作者的渊博知识,也让读者认识到每个章节所探讨的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通过仔细阅读本书,读者们不难发现在作者哲学和社会学视角的探索下有一条贯穿全书的主线那就是语言测试最本质的研究问题即测试的效度问题。作者在详细论证了语言测试效度研究的主要流派后特别推出了其推崇的实用现实主义。实用现实主义遵循传统的数据驱动型研究,它的根基是传统的标准参照型测试,重视语言与交流而不是对标准和分数的操纵。实用现实主义认为进步可以通过对社会中的理论与证据进行公开质疑得以实现。实用现实主义在本质上是乐观的。它是基于经验的,接受建构主义认为社会结构是偶然性的观点,并认为数据驱动与结果驱动是不可分割的。实用现实主义将构念定义为可以解释观察现象的假设。作者认为实用现实主义为解决真理、偶然性和构念的本质等这些棘手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作者通过对经典效度理论(Messick 1989)的系统回顾指出了当前测试界就效度研究所达成的共识。之外,Fulcher教授在本书的每个章节分析问题时均是旁征博引、其例证相当丰富,对问题的论证内容非常详实,讨论的结果发人深?推崇实用现实主义,回归语言测试研究本质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研究手段层出不穷的时代,作者并未随波逐流,而是返璞归真,直面语言测试的本质,对语言测试研究的核心问题展开了哲学思辨。这是Fulcher教授语言测试研究历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通过梳理Fulcher教授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其早期研究主要围绕口语测试:从评分标准的制定到考试题型研究再到系统地研究第二语言口语测试(Fulcher 2003)。此后,他围绕宏观语言测试实践开展了相关研究,为培养语言测试研究者和语言教师们的测试素养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个阶段的主要代表作有实用语言测试(Fulcher 2010)。而本书则代表Fulcher教授从哲学视角探讨语言测试本质的一次全新尝试。从其核心价值观来讲,本书推崇的是古典实用主义,作者强调的是语言测试使用的积极意义。从本质上来讲,本书是对Fulcher(2010)一书强调测试实用主义观点的延续,是对测试实用主义理论探索的升 深化了语言测试的社会学研究本书对语言测试的社会学视角探讨也凸显了语言测试研究的新动向即关注语言测试的社会影响,关注语言测试的利益相关者,关注语言测试的使用结果。作者在书中强调所有的测试都有社会目的,测试是为精英主义服务的一种工具,并认为测试是社会价值观的体现。杨惠中和桂诗春(2007)认为一项好的考试除了要保证考试的专业质量外,同时还要保证考试管理的公平性,考试结果的正确使用等。本书也呼应了杨惠中和桂诗春两位教授的观点,指出语言测试要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服务于不同的社会机构。在国内的高考英语改革、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实施多题多卷等改革的情况下,以Fulcher教授的研究为指导来探讨语言测试的社会学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作者对于实用现实主义的探讨还过于理论化,并没有为语言测试研究者在开展语言测试效度研究等方面提供可供参考的流程框架。其次,本书从社会视角审视语言测试的影响时并没有关注当前新兴的网络化考试对利益相关者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以及网络化考试的公平性等相关问题。4. 结语综上所述,本书对语言测试本质的哲学思辨以及社会意义的思考为语言测试研究者提供了全新的研究领域,其所关注的社会问题都是测试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书与Bachman和Palmer(2010)《语言测试实践》一书从不同维度对语言测试展开了探讨,两书在测试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交相辉映,为推进语言测试的理论研究与社会影响的调查做出了重要贡献,为语言测试研究者反思语言测试本质,开展语言测试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当前国内语言测试研究者在测试研究、考试改革、语言政策制定等方面仍面临很多困难与挑战,本书弘扬积极的语言测试实用主义价值观,为国内语言测试研究者们坚定信心指引了方向。参考文献Bachman, L.F. & A.S. Palmer. 1996.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 Designing and Developing Useful Language Tests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L.F. & A.S. Palmer. 2010. Language Assessment in Practice Developing Language Assessment and Justifying Their Use in the Real World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 G. 2003. Testing Second Language Speaking [M]. London: Longman/Pearson , G. 2010. Practical Language Testing [M]. London: Hodder . G. 2015. Re-examining Language Testing: A Philosophical and Social Inquiry [M]. London and New York: , G. & F. Davidson. 2009. Test architecture. Test Retrofit [J]. Language Testing 26(1):, S. 1989. Meaning and values in test validation: The science and ethics of assessment[J].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2):5-11.杨惠中、桂诗春. 2007. 语言测试的社会学思考[J]. 现代外语(4):368-374.

文章来源:《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ybjyxyxb.cn/qikandaodu/2021/0730/803.html



上一篇:我校教师获得外研社杯全国教学之星大赛复赛一
下一篇: 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论文_如何加强医学生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投稿 |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版面费 |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